- 本视频使用优酷提供的通用代码引入,可以支持PC和IOS设备,如果始终处于读取状态,请到我的优酷频道观看。
- 本视频使用优酷提供的通用代码引入,可以支持PC和IOS设备,如果始终处于读取状态,请到我的优酷频道观看。
群号:101169358
Hello 大家好,我是老韩!
昨天下午,我跟炫云的渲染老师香香连麦直播了 V-Ray 采样教程。
下播后抓紧时间剪辑,效率还不错,目前为止剪出了上半集,算是一个完整的模块,嗯,没有赶上直播的同学可以开始学习啦。
这一期视频,我可以这么说,所有 V-Ray 用户都应该看,绝对值得看。
上半集主要涉及到渐进式采样器和小块式采样器的异同,噪点阈值,最大AA细分等参数的作用。
这里附上给建筑学生的推荐参数,这是一般情况,特殊情况,视频里都会涉及:
- 主GI引擎发光贴图(Irradiance map)
- 次级GI引擎灯光缓存(Light cache)
- 关闭渐进式采样,使用小块式采样器
- 噪点限制 0.02
- 最小细分 1
- 最大细分 16
- 最后加个 Denoiser 降噪器
而且这期视频有个优点,SketchUp 和 3ds Max 两个平台的用户界面都讲解到了,相信会对更多的 V-Ray 用户有帮助。
V-Ray 采样教程的下半集。这一集引入了两个概念:
AA 采样 & 着色采样
AA 采样就是抗锯齿(anti-aliasing)采样,它由摄影机发出的首次射线完成:
着色采样,影响材质的着色颜色,它由各种类型的次级射线完成。次级射线是从首次射线与模型几何体的交点发出的。一支首次射线会对应着一支或多支次级射线。
这两种采样,各有用处:
AA 采样越多,几何体的边缘、细线类模型、高频的纹理、景深、运动模糊等的噪点就越少。画面的抗锯齿质量就越好。
着色采样越多,软阴影边缘、材质的反射模糊、折射模糊、GI 等的噪点就越少。材质的着色质量就越好。
所以,对于不同类型的场景,我们的采样侧重是有所不同的。
如果场景主要依靠材质质感和光照效果来表现,那么就要提高次级射线的数量。相比之下,AA 采样的数量就不需要那么高。大部分建筑效果图都属于这种场景。
如果场景中有大量的景深模糊和运动模糊,或者是有大量细小模型,如毛发,那么则要侧重 AA 采样。每支首次射线后面不需要这么多次级射线。
那么如何控制 V-Ray 在采样时 AA 样本和着色样本的侧重呢?
如果是 2.X 版本的 V-Ray,就需要手动的修改每一个灯光和材质的细分,这个很吃实践经验,一般是 V-Ray 老司机玩得比较熟练。
如果是 3.X 版本的 V-Ray,那就简单了,3ds Max 用户把全局 DMC 面板的“使用局部细分控制(Use Local Subdivs)”直接关掉,就 OK。
然后调整 Shading Rate 这个参数:
官方推荐的默认值是 6,适用于大部分的场景,效率又高,质量也还 OK,一般不用改。
如果你的场景明显侧重景深和运动模糊,你就需要把这个值改成 1 或者 2。
如果你对场景的着色质量还是不满意,你可以尝试把这个值改得很大,比如 128,此时采样会侧重着色,但同时也许会相应的增加渲染时间,时间不会白花,图片质量肯定会提高,请自己权衡。
还是那句话,默认的 6 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,一般是时间和质量的平衡点。所以一般不用改,改了也许会弄巧成拙。
这些就是 V-Ray 采样最有意思的知识点了。了解了这些,从此你就可以跟噪点说拜拜了。
本期视频和上期视频内容都很精彩,可以说,只要你是 V-Ray 用户,就一定不能错过,绝对超有帮助。
我在BILIBILI的ID:韩世麟,求各位新朋友点一波关注,求点赞,求转发!谢谢各位!!!
欢迎您关注网站的微信公共平台,所有直播活动通知,教程更新信息,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:
- 请注意,为了保证我能看到所有留言的提示,留言将通过审核后才会显示,请不必重复留言。
非常棒,高水平的视频。
支持!
老韩,你是叫你队友来听课的吧,哈哈哈哈,别人都插不上嘴。
@shallay 是另一个屏幕的素材分辨率不够,重录了
感谢老韩,终于治好了我的跨版本综合征。
老韩,你好!我想问一下,在帧缓存窗口右击出来的pixel information 中,上面一部分的浮点色值和下面一部分corrected的浮点色值有什么关联,谢谢!
@瑾行 我正在做gamma校正的视频,到时候就很简单了。
VRay3.4 for sketchup渲染之前需要把之前模型打的组全部分解掉才能渲染吗?
@mapulse 不是,个别的坐标出错,需要炸开再重组
老韩你好!有一个困惑:如果在ray tracing面板中把min和max subdivs都设为1,那么理论上渲染完成后在progress window中的camera ray的数据就应该是1 per pixel。但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,只有当GI引擎都设为brute force时才是非常精确的1 per pixel,其他的组合都不是理论的结果。我想问,1、camera ray的数量是不是还受GI引擎选择的影响?2、GI光路传输中的camera ray和其他效果(如反射,折射等)采集路径中的camera ray是不是同一根?谢谢!
@瑾行 对,是有这么个事情。无论GI引擎是啥,反射折射等shading效果都是用Brute force求的。也就是说,当你把GI设置为BF的时候,相当于全部都是BF求解。这个时候就是理论值了。如果GI不是BF引擎,那就会不一样。camera ray是同一根。
韩老师你好,如果把全局细分改为0,那旁边的采样细分,自适应数量,噪波阀值是默认的8 0.85 0.01 还是改成16 0.75 0.005
@xiaohuil36 重新加载一下V-Ray产品渲染器,可以重置默认参数,然后就别动了就好。
@韩世麟 渲大图也保持默认 8 0.85 0.01吗
@xiaohuil36 恩,那个面板默认参数没事的,主要看抗锯齿参数(最小最大细分),具体设置逻辑还是看视频里的做法和视频结尾的总结。
威门弄睿,哈哈哈哈哈